首页 资讯 > 内容页

王阳明告诉你:人如何才能超脱

时间 : 2023-06-24 17:48:42 来源:个人图书馆-dawn的图书馆

为什么我知道这么多,却依然感觉到迷茫?在人生的棋盘中,如何才能从一枚棋子,真正成为一个执棋的人?


(资料图)

作为晚清顶流的梁启超曾提到过,在中国历史上,有两个半圣人,一个是孔子,一个是王守仁(王阳明),而另外半个不是曾国藩。今天我们就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,来聊一下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,心学中的“心”,指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心,而是精神层面的心,可以理解成意识,或者说是精神;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看,人们意识中的自我和超我,无法战胜本我,去做一些我们明明知道,但却懒得去做的事情,这个就是人性本身最大的弱点,换句话说我们追求的努力、成功,本身就是一个违反人性的概念,在王阳明看来,人世间就像是棋盘一样,只不过有人是棋子,有人是下棋的人,而下棋者之所以能成为下棋者,就是因为他做到了四个字——知行合一,知行合一不是表里如一,说什么内心的想法,要和自己的行动统一,而是一个能够改变我们的方法,知道什么不好,就立马能够戒掉,知道什么东西好,不用强迫也能够去做,这里有一个前提,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,都知道什么对自己好,什么对自己不好,因为趋利避害、趋吉避凶的特点,是人类基因里的本色(王阳明),在现实世界中,之所以我们的看法有好坏的差异,是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,关于这一点我们就不在赘述了,万物同一的观念,本身就是道家思想的常识。

那既然我们能够分清好与坏,明明知道很多道理,为什么就落实不到现实中呢?换句话说,为什么我们的“知”,和“行”不能合一呢?对此王阳明是这么解释的,叫作:“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;未有知而不行者。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”,意思就是知行一体,你知道,但却没有行动,是因为你根本没有知道,这个说法非常玄学,听起来像是高考誓师大会,或者是公司团建上老板所说的话,说什么你没有业绩,是因为你没有努力去做,你只要努力工作,就肯定会有业绩,但如果我们换个说法,你就会发现这句话,并不是什么心灵鸡汤,相反形容的还异常准确……

不管是小时候的课堂,还是长大后的各种培训,人类所能理解的学习过程,必须要经历四个阶段,分别是接收、思考、执行,和反馈,之后再从反馈到接收,这是一个闭环的过程,我们无法在接收到知识后,直接给出一个反馈,期间必须要经过执行,当然更不可能单凭思考,就判断出自己的学习成果,只有按照这个过程,循序渐进的往下走,这才是人类大脑,所能理解的学习模型,其中接收就是学习的过程,可以理解为是“知”,不管是一篇课文,还是一个公式,它始终都是别人的智慧,别人的方法,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,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,导致别人的方法,很难在我们的身上应验,所以我们需要独立思考,将所学的知识化为己用,就拿数学来说,我们学习了同一个公式,但大家的解题思路却大不相同,而那些对数字敏感的人,往往都能想出一种,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,从来不照搬书本上的内容,这个就是典型的化为己用。

那为什么要过渡到行呢?大家还记不记得“联结”的概念?如果我们长时间关注一件事物,但事物本身,却无法及时的,给予我们正面的反馈,那要不了多久,我们就会对事物产生排斥,而我们之所以会对游戏、烟酒上瘾,就是因为这些东西,能够快速的给我们,带来一个正面的反馈,或许是疏解压力,或者是奖惩机制,自我和超我,明确的知道锻炼有益身体,但本我,或者说大脑却不这么认为,他只是感觉到累,责怪你为什么不让他放松,而如果你在锻炼之后,瞬间就得到了美女的夸奖,或者是其他什么,能够让你觉得高兴的反馈,那锻炼本身就形成了闭环,长此以往,就不再需要什么极高的意志力,我们为什么厌恶学习?因为学习本身,就是一个反人性的行为,它并不符合趋利避害的特点,我们现在努力学习,对当下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吗?没有,这个世界上大多好的东西,都需要长时间的付出,才能够换来回报,但人性本身,却排斥长时间没有回报的付出,这又是一个矛盾的地方,当然除了主动的寻求反馈之外,我们也可以被动的,强迫自己换来反馈。

按照正面反馈的逻辑来看,在部队上的士兵,明明得不到及时的反馈,为什么他们还能养成熄灯就睡、整理床铺的习惯呢?四个字——熟能生巧,你如果有极高的意志力,或者是被环境所迫,能够让自己不断地重复一件,自己并不喜欢的事,那也能够完善从知到行的思维模型,从而成为大脑的主人,这句话听起来像是鸡汤,就像是在说努力就能成功一样,努力就能成功吗?不一定,但他确确实实,能够改变你的大脑,而且是物理意义上的改变;埃里克·坎德尔,是千禧年,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,他的主要研究方向,就是记忆在大脑中如何储存?而人类的记忆,就是人类学习的本质,知的本质,如果将人脑的记忆,按照保存时间长短来分类,可以大体分为即时记忆、短期记忆,和长期记忆这三类,即时记忆,就是60秒以内的记忆,短期记忆能够维持几个小时,而长期记忆,则能够保存几天到几年的时间,那这些记忆,是如何保存在大脑的呢?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,大脑会出现什么变化呢?

为了观察这种变化,坎德尔选择了一种,叫作“海兔”的软体动物,人脑的神经细胞,大概有100亿个左右,而海兔只有20,000个,而且这些细胞的体积较大,能够裸眼观察,是一类绝佳的实验对象;坎德尔通过研究发现,短期记忆,只能引起突触强弱的变化(上期),这个突触就是一种连接神经元的结构,主要负责的是信号传递,这种使突触发生功能改变的记忆,往往只能维持几个小时的时间,而长期记忆则不同,它能够使大脑出现结构层面的变化,产生新的蛋白质和突触,也就是说,长期行为带来的知,可以影响我们大脑的结构,而这种结构上的变化,又会反过来影响到知,到了这里,也就理解了什么是知行一体,知行合一,是一个改变我们大脑的方法;我们在讲“上瘾”的时候就说到过,当我们突然明白一个道理的时,总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,但是这种“悟”,最多也就维持几天的时间,就像是我们看到别人弹奏乐器,然后突发奇想的报乐器班一样,这种由热爱所衍生的记忆,并不是真正的知,后来这种记忆,就被美食和游戏所代替,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,也不会带来什么改变。

你在某方面的神经突触越多,你所表现出的行为,就会越倾向于某个方面,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精神的动物,但我们始终脱离不了肉体,你所看到的所有对知行合一的解读,不管它多么精彩,多么让你恍然大悟,都不会对你的身体,你的生活,你的精神,带来任何生理意义上的改变,你所看到的变化只是假象,因为你的大脑根本就没有认可,我认为作为一个独立,且完整的人,首先要明白的就是,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,都在你看不到地方标上了价格,我们想掌控自己的人生,就必须要为此付出代价,那要付出什么代价呢?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?这一点王阳明也有解释。

王阳明在剿灭山贼时,曾写下了一首《与杨仕德薛尚谦书》,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,就是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”,人们想要做到知行合一,最大的困难,就是反抗自己内在的本性;而根据以上的内容来看,想要做到知行合一,大概有两条路可走,第一条就是顿悟,这个顿悟,不是我们在听到一个道理时,所感觉到的恍然大悟,而是在半生蹉跎、苦思冥想之后的恍然大悟,前者是接收道理时的感受,后者是思考道理时的感受,之所以有龙场悟道,是因为王阳明从21岁就格物致知,经历了十几年的挫折,有了无数的行做铺垫,所以才有了这次顿悟;什么是顿悟呢?其实我们可以将这个顿悟,理解为是失忆的人,遇到强烈刺激后又会重拾记忆,比如过度兴奋、过度悲伤等,从生理学上来说,强烈的情绪刺激,能够使大脑产生,对抗抑制长期记忆的蛋白,会激活大脑中的杏仁核,而杏仁核被激活后,又会影响到海马体,海马体就对我们大脑,形成长期记忆的过程中,起着决定性的作用,不过顿悟这种方式,明显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,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,而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第二种——渐悟。

渐悟的本质就是积累,刻意练习,重复的练习,说得通俗点就是熟能生巧,刚才在解释熟能生巧的时候我们说到过,即算是你认为再枯燥的事情,只要重复不断、坚持不懈的去做,那也能真正的刻进你的大脑,而且是物理意义上的刻进,形成长期记忆后,大脑出现了结构层面的变化,你的行为就会更加倾向于,你所习惯的方面,举个例子来说,以前我们的知,是我们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命运,但大脑却看不到未来,短时间内没有回馈,他就想让你疏解压力、放松心情,但知行合一后,是我们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命运,对大脑来说又是一种习惯,所以也就选择了坚持学习,也就是说,知可以影响行,行也可以影响知,这句话应该怎么总结呢?最简单的还是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,到了这里,这句话就不再显得玄学,这就是思考所带来的变化。

最后再送给大家一句话,此心不动,随机而动,即算是你喜欢,看一些有营养的东西,看知识类的资讯,他也不可能直接给你带来什么改变,所以我们就会感到焦虑,感到不安,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,但是别着急,枯燥和乏味,可以培养你的耐心,给你顿悟和渐悟的基础,在你察觉不到的地方,你正在发生变化。

x